行业专家:国内机器人产业亟待去“虚”求“真”
- 分类:行业动态
- 作者:东历机电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6-05-18 00:00
- 访问量:
据经济之声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报道,无论是德国工业4.0,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,无一不表明,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已经开启。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兴起,预示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。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,也正享受着一场机器人产业带来的盛宴。然而工信部的一项摸底调查,似乎给这个火热的行业,浇了盆冷水。
数据显示,近两年来,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。初步统计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,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,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,超过90%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人民币之下。即便是龙头企业,规模也不大,同国际机器人领先企业的营业收入相比差距较大,难以支撑产业未来规模化的发展目标。而且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,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、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,核心技术依旧依赖进口。
不可否认的是,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都已经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,相比之下,国内的机器人行业才刚刚起步。面对这种困境,中国众多的机器人企业作为后来者该怎么做呢?怎样才能加速赶超呢?
关于这一话题,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、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徐晓兰进行了分析与解读。
经济之声:数据显示,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,过去5年,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%的速度增长,2015年销售量更是攀升至7.6台,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。可是,在如此大的体量下,上面我们提到,超过90%的企业年产值却在1亿元人民币之下。这是为什么?
徐晓兰:因为我们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都起步的比较晚,在目前的7.6万台机器人里,超过80%都是通过引进整机或关键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,完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占比非常低,我们依然处于价值的中低端,因为几大核心技术都是受制于人的,例如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控制器等。这样一来,其实90%的利润都属于国外的企业。虽然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,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依靠引进然后组装,还有一部分是自买自用,所以它们的利润很微薄,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。我们从100%的依靠进口逐步发展到现在,取得的成绩应该还是比较可喜可贺的。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差距,奋发图强,未来机器人在中国一定还会实现井喷式的发展。
经济之声: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较大的机器人开发区、产业园已有40多个,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百家,和机器人有关的企业近千家,看起来红红火火。这是一个有效的扶持办法吗?
徐晓兰:首先,核心技术不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,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依靠中长期的计划,增强我们的核心技术,尤其是四大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。第二,因为经济复苏的比较缓慢,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增长,所以它的规模也不会出现大幅提升,因此我们现在还是应该冷静下来,脚踏实地的解决核心问题。第三,我们技术和产业协同的合力还是不够,我们有很多研究机构在研发核心技术,但是它并没有与企业形成一个合力,这也是一个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问题。此外,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人才,但是我国的培养机制并没有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发展,所以我们的人才严重不足,这也是制约我们的机器人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因素之一。
经济之声:技术上的跨越究竟是要靠数量的堆积,还是靠重点扶持领头羊企业?
徐晓兰:我更同意第二种方式,因为“以大带小,以小托大”这样的产业模式是比较健康的。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链是碎片化的,因为产业链无法形成合力,所以我们的整个产业就不够强壮,所以我们还是要以大带小,让领头的企业带动上下游其他企业的发展。
此外,大多数的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,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强,它们的创新技术能够更好的被大企业所采用,它们也能与大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,从而带动我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。